理化教研组第7周教研活动
第一次教研活动
时间:2023.10.17、第一二节课 地点:九(5)(3)班
内容: 青教赛 主讲人: 方建蒙、王军 听课人:理化全体 主持人:王耀耀
第一节课:
教学思路:
首先是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然后引出新课,在进行新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阅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让学生根据科学家的实验和思路,一步一步去认识原子的结构,最后在讲解原子的结构。是学生认识到原子的结构关系,然后我给出表格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子结构的数量关系,从而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最后是归纳总结和练习。
第二节课:
教学思路: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了分子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掌握了宏微结合与模型认知的学习方法,能通过宏微结合的方法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通过模型认知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本节课将在以上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帮助学生离开化学变化,从其他途径了解原子是否可分,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认识原子。学生已初步建立物质可分的观念,知道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并能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分析它们的本质区别。此外,在小学科学以及九年级的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电荷以及电性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宏微结合、模型认知等方法,接触了微粒观。在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微观模型,能用模型展示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能够以微观的视角分析部分问题。
以复习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跟随科学家脚步学习原子的结构,使学习在真实背景下进行。
通过分析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修正原来的模型,并尝试将自己的模型绘制出来
通过微观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宏微结合的科学思维,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进一步总结和理解模型,培养学生微粒观,强化学生变化发展的化学思维。进一步认识原子内部各粒子的关系,提升学生查阅表格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证据推理的能力。
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微粒观,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化学观念等核心素养。 及时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及时完成知识积累。通过大数据分析课堂测评情况,及时反馈学习质量水平,掌握学生的思维梯度达成情况。
第二次教研活动
时间:2023.10.19、第二节课 地点:养德楼五楼
内容:集体评课 主讲人:方建蒙、王军 听课人:理化全体 主持人:王耀耀
方建蒙老师评课:1.王老师的课,能够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出发导入新课,能够很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2.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3.不足之处就是教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王军老师评课:方老师通过打印材料,让学生课堂中自己阅读,并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好的符合了中考对学生的要求。2.不足之处就是课堂容量较小,可以适当增加些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