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教研组第3周教研活动
第一次教研活动
时间:2025年3月4日 上午第三、四节课 主讲人:谢银艳
主题:公开课及评课
发言主要内容:
公开课主题《7.1 血液》,本节内容选择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介绍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作用以及正常指标、血量、输血与血型等知识,同时结合输血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义务献血的教育。
评课:
康亚轩老师:教学内容充实,涵盖面广,重点突出,在讲三种血细胞时,先从多方面区分它们,再利用视频等突破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讲授过程逻辑性强,由浅入深,层层展开。不足之处:没有提及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周文昊老师:导入方面可以选取较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较为有趣的内容;整节课学生的情绪波动性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激发出来。在教学中缺少亮点设计。
王培培老师:在讲授血红蛋白的功能时,采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在讲到无偿献血时,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情感教育欠缺。
生地教研组第3周教研活动
第二次教研活动
时间:2025年3月6日 上午第一节课 主讲人:谢银艳
主题:集体备课 听课人:生物组全体成员
一、发言主要内容:
集体备课第七章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具体内容如下:
本课是《血液循环》内容的第2课时。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比较了动静脉血管的差异,对血液循环现象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么,血液在血管中是怎样流动的?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了解心脏的特点,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
本课教学任务是组织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心脏有哪些结构特点能成为一个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教学重点:观察心脏,辨认心脏各部分结构。说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教学难点:识别与心脏连通的血管,辨认房室瓣与动脉瓣,说出心脏内的血流方向。
时间:2025年3月6日 上午第一节课 主讲人:周文昊
主题:公开课及听评课
一、发言主要内容
本次公开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章我国的《黄土高原》中的
一,黄土高原新课引入.
本节内容分为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四部分内容.
目前常见导入形式:歌曲导入、影视导入,故事导入等。(平凡世界)
创新使用将导入的内容,形成一系列的体系、如浔黄土高原、品黄土风情
析黄土成因,观黄土地貌
二、重难点解析
1.文明的摇篮(介绍):位置范围,黄土风情一笔代过.
2.风吹来的黄土与严的水土流失是本节的全难点,建设动加入班级实验:
3.情感升华:水土保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